您的位置:首页 >创新 >

山东哪里人(山东人属于哪方人)

时间:2022-05-05 15:36:44 来源:[db:来源]

“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 —钱穆

钱穆先生

国学大师钱穆的话无疑是对山东人极为荣誉的高度评价。一提到山东人首先想到的是高大威猛、性格豪爽、勇敢果断的“大汉形象”,随之是这种大汉形象所具有的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然而,很多人忽视了,现代的山东人并不是从原始时代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而是在金戈铁马的混战中经历了数次“大换血”而形成的。

山东行政区划

魏晋南北朝:山东人第一次大换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第一次,倾覆西晋的“永嘉之乱”;第二次,重击唐朝的“安史之乱”;第三次,结束北宋的“靖康之耻”。三次战争导致三次大规模移民浪潮,屠刀下的移民,心有不甘却被逼无奈。山东人自然也是被迫的,而跑得最快的还是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但经济上与政治上都占绝对优势的世家大族还是要比普通百姓跑得快。

战争的残酷

当时,以山东人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以羊曼为首的泰山南城(山东平邑县南)羊氏,以郗鉴为首的高平金乡(今嘉祥南)郗氏,以诸葛恢为首的琅琊阳都(沂南县)诸葛氏、以颜含为首的琅琊临沂颜氏,以及鲁国(曲阜)孔氏等大量世家大族,携家带口,与其族人数百家甚至数千家一起南迁到江南。山东人因害怕战争南迁,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则因战争涌入山东。“永嘉之乱”后进入混乱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山东先后在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在这些政权的统治下,山东人既要被迫迁往各政权都城,又要容纳涌入的少数民族。

王导像

后赵时,曾分三次,将山东六万多户迁往都城襄国(河北邢台),而在石虎统治时,又将在西部与北部掠夺的人口五次迁往山东。南燕时,因其统治者慕容德领兵有方,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兵无掠夺,因此很受爱戴。很多北方的豪族与平民纷纷迁往山东投靠慕容德,主要集中在青齐一带。北魏统治时,山东人不服统治,与之作对,因战败,很多山东人被当作俘虏迁往北魏都城。在之后的政权统治中,山东人不是迁出,就是接受迁入的人群,就这样,在迁入迁出中,山东人完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大换血。

宋辽金时期:山东人第二次大换血

公元1126年,金兵的铁骑攻入北宋的都城开封,一场浩劫在所难免,大批皇室成员如牛马一般被虏北上,史上称之为“靖康之耻”。其实,何止开封遭到涂炭,山东一带也饱受兵燹之难。《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建炎四年(1130年),敌纵兵四略,东及沂、密,西至曹、兖、郓,南至陈、蔡、汝、颖,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淮泗之间亦荡然矣。”

靖康之耻

山东人为躲避战乱,再次大规模南迁。在魏晋南北朝时,在南迁人口的数量中,河南人居第一,山东人仅次其后,位居第二,在这次南迁大潮中,山东人在北方移民中同样占据第二位。而在这次南迁的山东人中,有两个人最让后人熟知,一位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一位是豪放派男词人辛弃疾。

李清照

随着山东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同样北方的少数民族再次涌入山东。首先迁入山东的是原本在辽朝时居住在辽东辽阳地区的渤海人。当初,金朝战败辽军,占领此地,但渤海人并不服其统治,于是掀起了反抗金朝的斗争,但最终失败。这些失败而被俘虏的渤海人就被金朝统治者迁入到了山东。由于山东与苏北作为金朝防御南宋的前沿地带,金朝在此地也迁入了大量的东北移民,以驻守防御南宋。随着山东的移民越来越多,金朝统治者渐渐认为山东本来就是他们的属地。迁入山东的少数民族与山东人生活在一起,逐渐放弃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并采纳了山东人的生活方式。原本山东人与迁入的少数民族并不和睦,然而为了统治长久,金朝统治者一反常态,鼓励他们互相通婚。因此,南宋时有人说,后来生于中原的女真人,父亲虽虏种,母实华人,并非昔日的女真。

早期的女真人形象

更让后人值得记住的是,山东人之族称在此时出现,本来山东在金朝之前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指的是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而在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设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也逐渐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作为地域概念汉民族的山东人也基本形成。此时的山东人是在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换血所形成的。

明清:山东人的第三次大换血

山东人虽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与宋辽金两次大换血,但真正形成的关键期是在明清。自古以来,“灾”是引起一地人口大换血的主要因素。明清时期,山东人的第三次大换血也是如此,兵灾、旱灾、涝灾等各种灾害时时刻刻促使这次大换血。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害,山东就有十八次之多,多次造成“禾不入地,人相食。”尤其在至正元年,济南山水暴涨,洪水使千余户受难,溺死者无数。同时瘟疫又多次席卷山东各地。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农民起义,元朝军队与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战争,农民起义军之间的争夺,出现了中原无净土,几至千百里无人烟的荒凉境况。

元末农民起义

当朱元璋坐稳天下后,山东地区已经人烟稀少,山东东昌府(今聊城),居然有百分之四十的县被取消。因此,朱元璋有组织地对山东进行移民措施。山东境内,人口多的地区向人口少的地区移民,同时组织大量的外省人向山东移民。其中,向山东移民最多的就是山西人。众所周知的明初洪洞县十八次大移民中,山西人迁往山东的人数大约在十万到十五万。因此,现在很多山东村庄在寻根问祖中,总会追寻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寿光市有自然村九百多个,而洪洞大槐树移民而去组成的村落达二百五十多个,青州全市一千多个自然村中,在明朝时形成的达到七百个,而在宋金元时,建立的村庄只有一百八十个左右,唐朝之前只有五十多个。在现在山东的很多村庄前都会树立一块对村庄历史简介的石碑,从简介上可知,其中大多村庄是在明朝时形成的。山东的土著居民在明朝已十无一二,后来的这些所谓的山东人十之八九是外省的移民。这也就是山东人在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换血。

山西洪洞大槐树

从金大定八年(1168年),设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此时山东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也标志着山东人基本形成,到明代山东布政司的设置,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划的范围,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版图,称山东省,山东人为山东汉民族族群才名正言顺,所以明清山东省的设置,才是山东人最后形成的标志。从山东人在历史上的三次大换血的进程中可以看到,现代山东人的形成,是在承受着血与火的洗礼,是在失去家园又重建家园的多次磨合中实现的。虽然他们大多是被迫的,但这就是历史的进程,不是一个人的历史,不是一群人的历史,是整个山东人形成的历史。山东人的形象与性格也同样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大汉的形象与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的性格成为山东人的标签。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