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数码 >

1公里多少里(二万五千里概念多远)

时间:2022-04-18 17:31:08 来源:[db:来源]

提起长征,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两万五千里”,而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仅仅指的是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有瑞金出发,辗转11省,历时一年到达陕西吴起镇的这一路长征。而另外,还有三支红军也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万里长征,并先后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汇合。长征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段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是关系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也正是因为长征,我们的红军成为了一支有着超强战斗力的胜利之师!

图│红军长征

1934年,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对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而瑞金的中央苏区政府当时由于执行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竟然不顾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巨大,选择主动进攻。当时敌人的四次围剿被我连续击溃,蒋介石恼羞成怒,第五次围剿规模空前,作战决心也更强。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德等人竟然让装备落后的红军去和火力强大的敌人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红军损失惨重,屡战屡败,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获得战场主动权,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当时确定的目标是向湘西转移,与那里的红二、红六军团汇合,在湘西建立苏区根据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以及中共中央机关八万六千余人从瑞金地区出发,向湘西方向转移。由于红军选择的多是山路,并且中央机关还携带了大批的设备和物资,因此进军速度极为缓慢。

图│蒋介石

蒋介石攻占苏区之后没有发现红军主力,然后迅速派人侦查红军部队下落,结果发现他们正在向西运动。蒋介石和他的参谋们很快就判断出了红军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防线,只等红军到来。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完全有能力让大部队追上红军,但他有意让红军继续向西,然后他再命令当地军阀阻击红军,已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的险恶目的。地方军阀也不是傻子,明白蒋老头子没安好心,所以在堵截红军的时候大多敷衍了事。

从10月21日到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部队迫近湘江防线。湘江防线是蒋介石重兵部署的重要防线,如果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就会很快和详细的红军两大兵团汇合,到那时就不好对付了。于是蒋介石一方面命令湘江防线加紧布防,一方面命令在后方追击的25个师,加速“追剿”。很快,红军主力抵达湘江,一场极端惨烈的大战将在这里展开。

图│激烈的会战

本来在突破敌军第三道防线之后,红军有机会在桂北的广大空间里得到修整,然后对前来追击的敌军进行伏击,以减弱后方压力。但是博古、李德等人害怕敌人的强大火力,一味逃跑,失去了这次难得的歼敌机会。这就导致我红军主力前有湘江拦截,后有三十万大军紧追不舍。

11月27日,红军开始在全州、兴安之间抢渡湘江。湘江之战打得非常惨烈,蒋介石早就在这里部署了重兵,意图在此全歼红军。红军各级指战员也很清楚,此战关系生死存亡,渡过湘江还有一线生机,过不去就只能葬身鱼腹。由于红军分兵前进,中央机关又新进缓慢,遭到了多路敌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为了渡过湘江,整整与敌人打了五天五夜,八万余红军,过江之后还剩三万多人。血战湘江,是红军历史上最为惨烈,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战。但最终,红军还是渡过了湘江,暂时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围堵。

图│湘江战役局域图

渡过湘江之后,红军进入湘桂边境地区,这个时候红军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王明、李德等人坚持按照原计划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汇合。但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认为,蒋介石很显然已经知道我们要去湘西,我们这一路走来遇到了重重防线。现在再去湘西,无疑又会陷入到原来那种被围追堵截的困境中。我们现在损失严重,打不起第二次湘江战役了。所以现在必须放弃去湘西的计划,转向去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这样才有机会。双方争执不下,但在行军路上也不好商讨,于是在红军攻占黎平之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最终会议决定采纳毛泽东的建议,改道去贵州。这次会议很重要,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的意见被逐步重视起来。

1935年1月7日,红军前锋部队攻占贵州重镇遵义,随后中央红军主力得以在遵义进行短暂修整。借此难得空档,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的争论非常激烈,李德和王明等人坚决反对让毛泽东返回权力中心,他们的态度非常强硬,但对于红军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确保胜利又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众多红军指战员也对李德、王明等人怨声载道。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会议最终决定剥夺王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将他们排除在中共中央以及红军核心决策层之外。并最终让毛泽东接管红军的实际指挥权。这次会议对于党、对于红军以及中国革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转折意义。在恢复了毛泽东的权力之后,中共以及红军都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来了,可以说这次会议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

图│遵义会议旧址

毛泽东接管指挥之后,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决定率中央红军主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在川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然后在逐步将四川全境建成苏区。1月29日,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南部,这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蒋介石仔细分析了红军的动向,他发现红军现在的行动比原来迅猛,而且尽量避免和自己的部队硬碰硬,所以他怀疑应该是毛泽东回来了。

为了阻止毛泽东带领红军北渡长江和徐向前的四方面军汇合,蒋介石又命令川军在长江沿岸重兵布防,等待红军前来。并且,川南地区各地也开始动员,设置重重防线阻击红军。毛泽东见蒋介石已经在前进的道路上做好了准备,再往前就是自投罗网了,而自己的后方却是防守松懈的状态。于是毛泽东命令部队回撤,向东渡过赤水河回遵义,蒋介石万万没有料到,毛泽东竟然又杀回去了。红军的速度很快,原先追击红军的国军部队刚刚占领遵义,见红军走了,他们就原地修整。于是中央红军趁敌军不备,对其发动了突然袭击,一战歼敌两个师外加八个团。蒋介石气得在指挥部里大骂手下无能、废物。

图│毛主席

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水平在毛泽东面前败露的一览无余,只能被毛泽东牵着鼻子走,而他自己却全然不知。老蒋见红军又回到了遵义,于是又着急忙慌地调集兵力向遵义方向聚拢,企图围歼红军主力。毛泽东怎么会坐以待毙,他在仔细地观察蒋介石的动向,敌不动我不动,敌先动我再动。

蒋介石的大部队从各个方向快速向遵义地区聚拢,毛泽东命令部队再次向西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红军又从蒋军的空子钻了过去,三渡赤水河,蒋介石在遵义又扑了一个空。这个时候蒋介石也被弄晕了,为什么几万人的部队在贵州北部那么一点小块地界上,来回穿梭就是抓不住。

图│四渡赤水

蒋介石看不懂毛泽东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急忙命令追剿部队向川南追击。这时候无论是薛岳的追剿军还是当地的军阀,都被蒋介石指挥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毛泽东料到蒋介石肯定会让部队向川南追击,于是,在红军刚刚渡过赤水河之后,命令部队于22日晚紧急调头,再次连夜东渡赤水河。此次行军极为隐秘,蒋军丝毫没有察觉,更没有料到竟然在被红军用同一招耍了两次。

蒋介石发现红军突然没了踪迹,让部队就地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当他发现红军有回了黔北时,为时已晚。红军折回黔北之后,以一部牵制蒋军部队,主力迅速向南推进,于31日渡过乌江,迫近贵阳,然后又在贵阳、昆明之间来回穿梭,把敌人带得团团转。5月9日,红军主力在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利用灵活的运动战摆脱了国民党军主力的围堵,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也成为了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经典战例。

图│四渡赤水渡口遗址

尽管红军跳出了国民党主力的围堵,但是依然没有脱离险境,必须快速向北转移。此时红军进入四川会理地区,由此向北,红军将面临两大阻碍,一个是凉山地区的彝族势力,一个就是山高水急的大渡河。为了避免和彝族同胞发生流血冲突,中共中央要求部队严格遵守民族政策和纪律,同时派出得力同志和彝族同胞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彝族兄弟被我党的真诚打动,让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凉山地区。

蒋介石这时发现红军主力已经顺利通过了凉山,正在快速向大渡河挺进,他一面命令四川军阀刘湘在大渡河沿岸设置重兵堵截红军。另一方面命令薛岳加快速度,务必尽快追上红军主力,并在大渡河西岸剿灭红军。5月24日,红一团攻占渡口安顺场,红军原计划在此渡过大渡河。但是刘湘已经提前将所有船只悉数收缴,红军用尽全力就找到四只小船,根本无法保证主力快速渡河。前有天险堵截,后有追兵将至,情况紧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经过商讨,于26日下达命令,部队快速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图│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位于泸定镇的泸定桥是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一座大型铁索桥。这座桥横亘在两山之间,下面十几米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是当地的交通要道。但这里距离安顺场足有120公里,薛岳的追兵距红军只有不到三天的路程。因此中革军委决定,兵分两路急行军强攻泸定桥。一方面命令宋任穷、陈赓率红一师干部团由安顺场乘小船先行渡过大渡河,然后沿河快速奔赴泸定桥。红一师主力由聂荣臻、刘伯承率领,渡河之后紧随其后。另一路,由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红四团为先锋,急行军赶往泸定桥西岸,命令要求他们务必于29日晨发起对泸定桥的攻击。红军主力沿红四团路线向泸定桥方向快速推进。红四团26日上午接到命令,立即开始向泸定方向急行军。

120公里,全靠两条腿,还要携带武器装备,这是超越人体极限的任务。但红四团全体指战员没有一声怨言,甩开两条腿拼命地跑。如果这是在平原上,两天的时间足够了,但这是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山路上,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行军极为困难,不少战士因体力透支而倒在了路边。

图│薛岳

刘湘接到了也是蒋介石的紧急命令,当时泸定桥上并没有驻军,他紧急从附近把刘文辉一个团调了过去,随后他又命令一个主力团赶往泸定。守卫泸定桥的刘文辉部只是一个保安团,根本没打过什么打仗,当然刘湘也不愿意为了老蒋拿自己的家底硬拼,所以下命令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的。

蒋介石曾经下过命令,危急时刻可以考虑炸毁泸定桥,刘文辉是当地军阀,他很清楚,这座桥已经两百多年了,是川北一带父老乡亲的生命线。要是把这桥炸了,自己祖宗十八代的祖坟都得让人挖了,再说炸了桥,老蒋也未必会给钱重修,到时候倒霉的还是自己。另外,刘文辉发现不仅西岸有红军大部队,东岸方面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红军正在向泸定赶来。如果在这里拼命阻挡红军,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反正红军也就是从这儿路过,不如放他们过去。而刘湘、刘文辉的心思也早已被毛泽东他们摸清楚了,所以才冒险来夺泸定桥。

图│飞夺泸定桥

5月29日上午,红四团抵达泸定桥西岸,刘文辉部并没有炸桥,他们只是将铺在铁索上的木板撤掉了。他们原本要等另一支川军主力团赶来,结果没想到红军先到了。黄开湘、杨成武在西岸仔细观察对岸,对岸也在拿望远镜看他们,双方就这么看了半天,谁也没开枪。川军正在等,而红军方面则是一方面抓紧时间休整,挑选突击队员,一方面在西岸搜集木板。

下午16时,22名突击队员开始徒手攀爬泸定桥铁索,红四团集中所有火力向对岸开火。对岸随即开枪还击。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22名突击队员有4名战士中弹落水,其余18人顺利爬到了对岸。当他们爬上桥头的时候,敌军一个团的兵力立刻撤出了桥头,把泸定桥完完整整的留给了红军。红军知道泸定桥对于川北老百姓的重要性,也明白刘文辉的意思,所以,尽管后有薛岳的大批追兵,红军仍然把桥完整的留给了薛岳。至今这座铁索桥依然稳稳地横跨在大渡河上!

图│薛岳

红军顺利通过泸定桥,彻底击碎了蒋介石在泸定桥围歼红军的美梦,他命令薛岳继续加速追击,而薛岳此时也已经是人困马乏。薛岳想不通,为什么破破烂烂的红军行军速度那么快,战斗力还那么强。

红军主力通过泸定桥之后继续向北推进,很快到达天全,然后突破了蒋军在芦山、宝兴设置的防线。这个时候挡在红军面前的是那座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这座山名叫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高坡陡,并且几乎没有路可走。红军只能找了当地为数不多翻过雪山的老乡做向导,摸索翻越大雪山。夹金山的范围并不大,小部队的话一天就能翻过去。但是这上面的气候条件太过恶劣,红军战士们没有棉衣,只能穿着夏天的单衣强行登山。很多战士在翻越雪山的时候被冻死,最终红军主力还是战胜了雪山。

图│红军过雪山

8月12日,红军翻越雪山之后在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后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两大主力会师之后的路线以及确定建立陕甘根据地的目标,会上任命了张国焘为总政治部主任。随后中央决定兵分两路继续北进,右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从毛儿盖出发,穿过草地向班佑地区挺进。

8月2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进入险恶的草地,艰难跋涉前行。尽管这里看似平坦广阔,但实际上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稍不留神就有陷入沼泽的危险。并且此时的红军粮食奇缺,又携带大批的伤病员,情况非常恶劣。周恩来此时也身患重病,时常昏迷,彭德怀亲自命令陈赓派人用担架将周恩来抬出了草地。8月底红一方面军终于抵达班佑地区。

图│周恩来

而负责左路军的张国焘却一直反对中央向陕北进军的决定,他不但故意迟滞红军北进的步伐,而且还擅自决定在阿坝地区建立自己独立的根据地。尽管中央一再电令张国焘尽快率部北进和主力汇合,但张国焘却带着十万部队长时间盘踞在川南,甚至将已经开始北进的部队强行调回阿坝地区。此时的张国焘已经开始公开与中央分裂,准备在川南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

中共中央在随后的会议上确定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性质,然后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改变为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进。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夺取了腊子口天险,攻占哈达铺,一路所向披靡,突破国军渭河防线,翻过六盘山,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至此,红一方面军辗转11个省份,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之久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图│毛主席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除了红一方面军之外,还有三支红军在这段时间里也进行了艰苦的长征。最早到达陕西的并不是红一方面军,而是红二十五军,他们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经过一万余华里的跋涉,于1935年9月15日,与陕甘红军在永平镇胜利会师。

另外一支就是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干扰下,红四方面军遭受巨大损失。然后他们从川南北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了一万多里的路程,直到1936年才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图│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园

剩下的一支就是原本在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他们后来与红一方面军第32军整编为红二方面军,经过两万余里的跋涉,终于在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胜利会师。至此,四支红军主力终于相聚在陕北,开创了中共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在万里长征路上几次经历生死考验,经历艰难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为革命保存下了珍贵的火种。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也成为了激励后人的革命精神,后来有很多人问起这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却一直没有较为精确的答案。实际上这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本就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我党也从未刻意强调过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的概念是毛泽东在1935年吴起镇讲话时第一次提到的,当时也只是说: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

图│红军长征胜利雕像

后来有人根据各种资料粗略统计过,红军从瑞金出发几经辗转到达毛儿盖时地图上的路程大约一万八千里,从毛儿盖到达俄界大约两千里,从俄界再到吴起镇又是两千里,因此合计大约两万两千里。

长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路程,部队并不是只在一条线路上行军,其中也有不少部队走了很多冤枉路、回头路。最后工作人员根据红军各路人马的大约记忆,还有部分红军的日记,尤其是肖锋的日记,非常完整,大约估算出了红军部队走的最长的路程,大约为两万五千里。后来也不少人重走长征路,宣称自己行程两万五千里,实际上这些数字并不准确!

我是史海魅影,我为历史点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你喜欢